Great Escape
Forgive us our trespasses, As we forgive those who have trespassed against us. 
 

2006-05-16 Tue

晋冀明长城考(二)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三、发现之旅(一)
《明长城考实》载“长城由神堂堡东北出繁峙县入灵丘县牛帮口界,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抵吴王口,转东奔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处,这路便是人们所说的内三关长城;另一路……”。山西繁峙、灵丘,河北涞源、阜平交界地带,山多陡峭,河多狭长。内三关长城西段正好处于这个地带,因地势故,除部分缓坡地带以外多未筑墙,仅在重要关口两山对峙处的峪口各筑有空心敌楼,故而看起来长城分布极为零散,部分敌楼鲜见当代文献记载,《明史•地理志》,《畿辅通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对这些楼台亦少有详细记载。因此按明代防务范围或修筑顺序进行编号的部分敌楼,仍然“养在深山人未知”,这恰恰又是小站志愿者们的又一兴趣所在,也是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翌日晨起,径往吴王口镇旁边老普等曾经多次到达的C16、C17号敌楼考察现状,拍照。C16号台位于沟底,如今一条山村公路经其侧而过,很庆幸,它居然没有因为修路而损毁。C16号楼南、北面墙各开有四个箭窗,西面墙有三个箭窗,东面墙开有一门两箭窗,门额上嵌有石匾刻“C字十六号台”。楼外南墙条石基座上刻有“小蓬莱”三个大字,从该角度看C16号台,和其后高耸的大山一起,形成极佳的视觉对比,怪乎当年修筑此楼的工匠们(抑或是巡游至此的后人)不禁“画蛇添足”的在条石基座上刻下了这三个遒劲大字。在西下角还刻有一段文字:“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乱?)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关里空间诗(?)识。吴王口管总杨天受(?)造”,如此就石基代替碑刻也算是绝无仅有吧。16号台保存相对完整,楼顶尚存,和大多数敌楼一样,楼顶以上的建筑不复存在。17号位于一河之隔的半山坳上,往次到来的时候由于水大,仅老普一人曾经上去过,今次恰逢北方旱季,我们因此得以毫不费力义无反顾的攀了上去,老普却没有再次登临。C17号台正对C16号台的西南角已经坍毁,巨大的豁口恰如一张撕坏的脸,据当地老乡介绍,此为日军侵华时炮击所致。此楼南、北两面墙各开有四个箭窗;西面墙有三个箭窗,东面墙开有一门两箭窗,门额上嵌有阴刻横书石匾“C字十七号台”。在十七号台考察拍照的时候,山底忽然经过一结婚车队,忽觉莞尔:原来此时彼地结婚也必须车队迎接,哪怕是农用车队……感谢他们带来的喜庆,虽然心底沉甸甸的。
下得山来,原本打算撤出此处前往另一段尚未考证的长城,却得知我们脚下这条新修的水泥路已经延伸到了里面十几公里的一个山庄,而那里,恰恰有两座有记载但是不甚完整的敌楼,同时也是小站足迹尚未到达的地方。道路即方向,我们选择了未知。
当地属于太行山、恒山和五台山交界地区,东面的水汽都被挡在华北平原,尽管层峦叠嶂,却尽是铁骨铮铮的秃山,它们确实是“铁”骨铮铮的,富含铁矿而略呈暗红色的岩石在两边山上不时出露。只有河谷中,有一点春的气息,这也是这里面农人全部的所有。一路开进,里面的村落古朴着他们上千年的历史,石砌的地界,石砌的院坝,数百年的土墙,小巧的院落,规矩的宅第,都继续着它们过去的历史。只有不时闪过的大红袍花椒、优质核桃、苹果、杏儿等苗木,说明他们这个地方在因地制宜地进行着一些变化,可喜的变化和进步。然而更多的还是铁矿——外地人的铁矿,破坏当地人生存环境的铁矿,除了给少数利益群体带来利益于群众毫无收益的铁矿。一路上几乎每过一个村落必有两对限制过车重量和宽度的限制墩,仅能通过轿车和小型农用车,然而它还是挡不住开矿的利益驱动,山谷里处处都是大型的小型的国有的私人的矿场。
终于到了水泥路面的尽头,前面的路仍然在延伸,开矿的路。此地距离我们的考察目标大约还有五公里,估摸沿采矿的路我们也能开车进去,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徒步过去:第一天的露营已经泡了汤(温泉),第二天的徒步也不能就此打住吧?打点好中午的干粮,问明路径后,一行五人就出发了。进山即是一大铁矿,在挖掘机和选矿机的轰鸣声中,沿河谷的采矿公路约一小时达到目的地。途中遇见一位十二岁的少年,一个人在巨大的矿堆旁边用简陋的小型选矿机在那里“淘金”(分选铁砂),烈日下,专注的干着对他这个年纪而言不适合的工作。问他还上学没有,他说没有;问为什么,说家里缺钱老爸让来帮忙;劝他还是去上学,他说太贵太远。说话的时候很平静,眼神迷茫,让人想起那个放羊的段子。
快到达时路遇一山之隔山西灵丘县某村的青年,得知我们前来考察“孤楼”。立即兴奋的说他们村也有三四座孤楼,楼里面的碑刻被其村中某某扛回家了云云。老普知道那是C10到C13所在的村落,也是有时间需要再去继续考察的几个敌楼,赶紧对年轻人讲了保护的责任意义好处等希望其能协助保护这些可能风雨飘摇的历史。这也何尝不是每一个小站人的愿望!
仗着年轻,最后一段路跑道前面去了,远远看见隔河对峙的C14和C15号台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比较难上的C14号台,一个人几乎匍匐着山脊就上去了。此楼南、北两面墙上各开有四个箭窗,西面墙三箭窗,东有一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亦有石匾,因风化字迹不清。楼内有一块碑体完整、字迹清晰的石碑,其上书有“万历二年春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汪道昆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等,记录该年巡视边务之事。此楼为回廊结构,中部屋顶已经坍塌。环视四周,群山拱卫,一河相隔的C15 号台与其共成锁钥之势,当是十分险要。敌楼四周散落砖瓦,不知楼顶既塌的它能够坚持多久。手脚并用的下了北侧山坡上的这座敌楼,又手脚并用的爬上了南侧山腰上的C15号台,老普、淑女等已经在该楼里面了,一着之差成了晚来者^_^。C15号台顶层已经完全坍毁,看起来像个半截楼子,但是底层保存基本完好。楼南、北两面墙上各开有三个箭窗,东面墙四个箭窗,西面靠南有一箭窗一门,靠北有两箭窗,门额原有石匾已随楼顶一起坍塌。楼内尚存半截石碑,内容类同C14号台,亦是汪道昆等人巡视至此云云。四周亦砖石遍地,照此下去不知能支撑多少年。两楼内俱有干草,疑为牧羊人据此过夜。
再次下山,在河谷中等待去14号的老普他们。回望两山对峙之间的两座楼子,生出一丝山河破碎、插翅难飞的感觉,可毕竟来了,还要走过。河滩里面有两个少年在此放牛,他们当然不会是我们在石湖疙瘩凭吊过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他们却是王二小那样的少年放牛郎,只是河山依旧,斯时已往,他们的土地,在生存的压力下,正在成为真正的石湖疙瘩,除了石头,就是矿山。
四、桃花源记
当晚应淑女邀请,过繁峙入灵丘界住进独峪乡花塔村。花塔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为晋东北黄土高原与太行山区交界处海拔最低的自然村。四面环山,东北有发源于灵丘县太白山的沙河上游冉庄河段经牛帮口过一段曲折狭长的河谷进入该村,再由西南角狭长河谷曲折进入河北阜平县吴王口入沙河干流。因地势故,该村几乎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
进入花塔路多曲折,先是要翻越马头山到达该村入口一侧的牛帮口,尔后沿河谷一段公路到达该村的正式入口:一段约一公里长的人工隧道。该隧道系凿穿村东北口垂直高度近500m的红沙岭凿成,旁边即是那段几乎两边都是垂直山体的河谷。隧道极窄,仅容一车通过,旁边有一条相对较低的沟,估计可能为该村电站的引水渠。整个洞体无任何防护措施,倒也干爽,类同一个通透的矿洞。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条看似简陋的通道竟是二十多年前该村村民自己一凿一凿的开出来的连接外面的唯一通道,而里面的小水电,也是自力更生的又一个成就。出了洞口才发现我们其实还在红沙岭下面的一个缓坡上。缓坡底下,才是我们的目的地花塔,恰如陶渊明的千古名篇“初极深……豁然开朗”。
花塔基本上保持了历史原貌,层层石砌的平台上规矩的排列着各家的院落,门口一例有木栅栏做的小门挡着,里面照例有正房,正房两侧的围墙或者侧房以及灶台。院落外面多有木栅栏围起来的羊舍,估计这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因为有水,花塔应该是一个相对富裕的村落,尽管四周的山上看起来似乎也是光秃秃的,人们的劳作和起居仍然有一种恬静和满足。村子里面正是桃花、苹果等开花的时节,真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该村应该是前述长城的险峻地段,故没有敌楼或者城墙,却也不失为边墙保护下古村落的一个现实版。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户户炊烟,入住的那家老乡家里也开始为我们的到来准备晚餐,两个年轻的孩子正在院落里面烧灶台、杀鸡、刨土豆的忙碌着,其中一个正是前文提及的平型关男孩,相当帅气。略作安顿,又在院落外面采了一些鲜嫩的香椿之后,晚餐开始了。或许为了让我们更真实的体验村落的古朴,当晚竟然“恰当”的停电了,烛光之下盘在炕上吃着老乡家为我等准备的土豆烩鸡肉、拌香椿和手工面,那感觉真不错。饭后迎来了从涞源赶过来的严欣强老师、随手、秋阳等小站同仁,趁他们就餐的时光,在院落里面和老普交流许久,收获颇多。是夜水声潺潺、凉风习习,夜阑人静,竟然很久不能入睡。









老涧于 2006-05-16 16:23:53 发表在分类:梦回长城
(49434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