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普的 Weblog
  

2015-08-28 Fri

“红小鬼”严金萱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红小鬼”严金萱 燕赵都市报记者刘岚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冤。……”
1940年初,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冲锋剧社演出《黄河大合唱》。“红小鬼”严金萱独唱《黄河怨》,台下两三千人静无声息地听着,过了一会儿,观众中有哭声传出。
当时,在现场拍照的沙飞连按快门,拍下了好几张她独唱时的照片,也因此,现在我们才能看到这些鲜活的影像,感受到抗战文艺的郁郁勃勃。

晋察冀军区的“金嗓子”
严金萱之子孟临说,母亲平时很少讲起往事,“在她晚年,由母亲口述,记录了她的过往一些经历。”
1938年,在比她大十岁、早已参加共产党的二哥袁超俊(原名严金操)的影响下,严金萱投身革命,做地下党的交通员,14岁入党。1939年,严金萱母亲病逝,五哥严金生被国民党逮捕,家中十分困难,当时身为周恩来副官的二哥袁超俊和父亲商定,送严金萱去了延安,于是就乘八路军办事处贵阳站的卡车奔赴延安。
去延安的时候她才15岁,孟临说,“到延安后,母亲要求上抗大,但是学校嫌她太小不同意,她急得都哭了。后来在她一再坚持下,终于同意了。1939年底,抗大部分学员奉调晋察冀边区。在转移中,严金萱不顾年龄小,咬着牙坚持行军不掉队,直达目的地。当时的抗大学员,除一些老红军外,大多数都是“红小鬼”。到华北抗日前线晋察冀边区后,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冲锋剧社社长是个老红军,知道严金萱歌唱得好,是“金嗓子”,就把她挑了去。
一曲《松花江上》百名伪军投诚
在战火纷飞中,晋察冀边区的文化艺术蓬勃生长,这与聂荣臻的重视不可分割。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在阜平县组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时的华北地区,凡是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地,日军特务机构都要随之进行疯狂的文化侵略。聂荣臻强调指出:“武装建设与文化建设是不能对立的,文化加军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军队的战斗力。”
军区组建伊始,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一分区的战线剧社、二分区的奋斗剧社、三分区的冲锋剧社、四分区的火线剧社,陆续成立。严金萱所在的冲锋剧社成立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主要活跃在阜平、曲阳等地。
当时流动的简陋演出,激励着千百万抗战军民的心。孟临说,据母亲讲,他们还常深入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对敌宣传,遇到敌人出动,演员来不及卸装,拿起手榴弹,跟随部队一起战斗,敌人退走,再接着演那没演完的戏。“演出都到了敌伪军的碉堡之下。”1942年,我军向敌伪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那时的敌占区,三五里就是一个炮楼。炮楼前的封锁沟两三丈深,五六米宽。冲锋剧社的战士,夜晚潜伏行进,用绳子滑下去,接应的老乡在对面把战士们拉上去。
敌伪军中,很多来自东北,剧社的战士们就先向炮楼喊话:“老乡,东北是我们的国土,我们要打回老家去!”“之后就由我母亲演唱《松花江上》。她刚一唱完,就见一个伪军的头从炮楼伸了出来,喊着‘再唱一遍好吗?’母亲就又唱一遍,并说‘欢迎你们来和我们一起打鬼子!’”
歌曲唱完,炮楼里响起了阵阵的抽泣声。剧社的小战士们回到边区后不久,团长告诉他们,“你们在敌人炮楼宣传后,有一百多个伪军投奔八路军了。是歌声打动了他们,启发了他们的爱国心。”
为死难同胞创作《平阳河》
“战士们和当地的老乡也亲如一家。”没有演出的时候,小战士们会参加当地的劳动,“那张三个小女八路军的合影,就是母亲她们在阜平县沙河畔拾粪时,沙飞老师给他们拍摄的。”
1943年,日寇在阜平平阳一带残害无辜百姓,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平阳惨案,严金萱把心中积聚的对日寇的仇恨和对乡亲们的深情,沉淀在了她创作的歌曲《平阳河》中。
乡亲的大枣成创作源泉
1945年,严金萱被调回延安“鲁艺”,著名作曲家孟波当时担任“鲁艺”教员。“父母的爱情便开始于那时。”“母亲有一次演唱河北梆子,音高很难唱,唱完后,父亲孟波称赞她唱得好,并给她鼓励和指导。两人都喜欢民歌,经常交流学习,相互增进了感情。1946年元旦,两人在延安窑洞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当时老乡们送来一篮又一篮的大红枣,撒在桌上、炕上。大家一起唱歌,祝贺他们新婚之喜。”孟临说,这一场景就是母亲后来写芭蕾舞剧《白毛女》插曲《大红枣儿甜又香》的创作之源。如今已68岁的孟临出生于1947年,他从小就跟随父母“南征北战”。延安撤退时,父亲孟波受命带领一批艺术家贺绿汀、张贞甫、李波、严金萱等并护送冼星海夫人和遗物及中央管弦乐团乐器等转移。在山西临县,孟临出生,“这就是我名字的由来。”
老照片连起两代人
在严金萱的晚年,收获了巨大的惊喜。因为老照片,她和沙飞的女儿王雁得以相见。
2005年,严金萱的女儿孟惠在网上看到北京发起一项《寻找老照片上的八路军战士》的活动,她试着在关注长城抗战的网上交流平台“长城小站”上留言,网名“老普”与她取得了联系。“老普”,名叫张保田,长城抗战史学专家,他说,“当时孟惠说母亲是位老八路,网上能搜到一些她当年的小照片,母亲想找到更大些的老照片。”“严老的女儿很低调,并没说她母亲的名字,只说是冲锋剧社的,她当时提到了三个小女八路军积肥的照片,我从网上一查,才知道说的严金萱老师。”
通过张保田的“牵线”,孟惠与王雁“对接”上了。随后王雁委托张保田给在上海的严金萱老师寄去了两本沙飞的摄影全集。
2006年10月8日,王雁去上海,特地到家中看望了严金萱、孟波两位老人,相见刹那,她紧紧抱住严阿姨,眼泪不自禁地流出来。
王雁和严老依偎在沙发上,看着三个小姑娘那张照片,王雁问,“这张照片,是不是摆拍的?”严老回答,“沙飞让我站高点儿。”王雁开玩笑说,“一定是我爸爸看您最漂亮、最可爱,因此让您站高点儿。”逗得严老大笑起来。
2014年11月20日,严老平静地走完了一生,当年大生产积肥时那张灿烂阳光的笑脸仍挂在居所的墙上。


老普于 2015-08-28 23:10:39 发表在分类:长城烽烟
(4213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